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收官!历时25天的秦岭生态综合科考顺利结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24 阅读量: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摘录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秦岭,这条集自然、历史、文化、科学为一体的山脉,东西绵延1600千米,巍峨横亘在中华大地上,是中国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被称为中国的“中央水塔”和“中华绿芯”,其生态屏障功能对维系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殷殷嘱托,自6月26日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秦岭专项、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由151amjs澳金沙门牵头组织,联合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林科院、西北大学等在陕兄弟单位,开展了为期25天的秦岭生态综合科考,至7月22日顺利收官,行程1100余公里。



本次综合科考旨在围绕秦岭中央生态屏障带面临的“卡脖子”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基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在地球表层空间相互作用及对生态环境影响效应,通过贯穿秦岭南北麓标志性大通道的地质地貌、岩土体、植被、灾害及人类活动系统调研,明确秦岭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人类环境系统的耦合作用过程,厘清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等五体互馈作用及其灾害效应,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第一手科学数据和管理咨询建议。本次科考设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层岩性观察、素描记录、现场测试、无人机航测、生态样方统计、走访调查、样品采集分析等手段,开展秦岭南北麓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本底及时空分异特征调查,掌握秦岭南北麓关键地质信息与岩石地球化学、风化空间分异规律,厘清秦岭五体要素互馈作用模式及协同演进关系,形成不同生态损害背景下秦岭灾害递进演化时空分异图谱,明确人类活动对秦岭生态环境演化影响特征,并最终确定秦岭生态综合研究示范区。



本次科考先后完成了贯穿秦岭南北麓三条标志性通道——褒斜道、傥骆道、蓝武道的生态地质野外考察,包括:(1)地质对秦岭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制约问题;(2)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互馈作用问题(简称:“五体”互馈);(3)秦岭生态损害-土水灾害-地质灾害的演进关系问题(简称:“三害”演进);(4)秦岭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人类环境系统动态平衡协调问题(简称:“三环”协调);(5)秦岭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时空转化问题(简称:“三水”转化)等。通过此次综合科考,已较全面掌握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的若干重点问题,并将以咨询报告或建议形式向国家及相关部门反馈。



本次秦岭综合科考由151amjs澳金沙门彭建兵院士牵头发起,是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项目—“秦岭生态系统动态演化与绿色发展机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6月2日项目启动会的部署安排,项目团队精细酝酿准备,选派了来自151amjs澳金沙门、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林科院、西北大学等38名研究骨干全程参与,覆盖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土壤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生态学、林学、灾害学等学科门类,设置了地质组、岩体组、土壤组、生态组、水文组、人类活动组、灾害组等7个工作组,以多学科参与、互为协作,力争产出系统性成果为目标,沿途完成了标志性地层界线点、岩性观察点、地貌单位点、生态地质剖面点、灾害点、人类活动点、生态样方点等共计135个点位,获得了大量、详实的秦岭生态地质一手数据资料,并掌握了秦岭生态保护现状及存在典型问题。



本次秦岭综合科考为高质量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本底支撑,是守护我国“中央生态屏障带”、“中央水塔”和“中华祖脉”的一次全面践行,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将有助于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多学科交叉研究体系,加速推进秦岭生态地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破解。

本次秦岭综合科考得到了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北京大学刘鸿雁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史志华教授、清华大学鲁玺教授等业内专家的指导。



(审核:荆琳、王利 供图供稿:申艳军、段丰浩)

上一条:【主题教育】151amjs澳金沙门赴甘肃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 下一条:出征!黄河科考